S15  

 

冬病夏治三伏天

 

中醫所謂的三伏天(初伏天、中伏天、末伏天)是依據節氣曆法所計算而來:所謂的「三伏天」,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(初伏天)、第四個庚日(中伏天)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(末伏天),彼此相隔十天。選在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間點,也就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,用一些辛溫通竅的中藥作成藥餅,敷貼在身體的穴位,例如:<大椎>、<定喘>、<肺俞>、<大杼>、<風門>等穴,此時藥物可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,經由經絡直達病所,以達到治療效果並改善過敏症狀。但貼敷的時間並非僅限於三伏天這三天才有效,在三伏天的前、後一個月內,只要是天氣炎熱的時候,都是治療的好時機。

 

 

三伏貼本身是使用具有溫通和補養的藥物來做治療,因此貼敷於皮膚上會有稍許燒灼感現象,也會造成皮膚輕微的局部紅腫和刺痛,不過會因人而異,依報告上顯示,病患做貼敷若有刺激感、局部紅腫,甚至於起水泡,其療效相對之下會比較好,且在研究中並未發現有其他的副作用。若起水泡(不要弄破),可用紫雲膏直接敷於傷口,若是敷貼後皮膚產生黑印記,約一星期後會漸漸消失不用擔心。

 

根據國內外多年的研究證實,穴位敷貼可以有效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的數量,並可抑制免疫球蛋白IgE的形成。
臨床實驗中也證實「三伏天」可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腦下垂體、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,能有效降低過敏狀態,達到抗過敏的作用。研究指出運用此療法連續三年,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。

 

 

適合接受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的患者,主要是過敏體質的兒童,包括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。在成人方面,成人哮喘、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等疾病,也可以經由此法改善症狀。故用來提高身體的免疫功能,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。

 

但若有發燒、身體某部位發炎,例如:咽喉炎、孕婦、皮膚過敏、青春痘嚴重、心肺功能異常者,需經醫師診斷之後方能敷貼。

 

 

治療的期間必須要注意的事項有:

 

1.    敷貼時間一般為 2~4小時,五歲以下的小朋友為半小時到一小時、五歲以上到成人為二小時以內、成人為二到四小時

2.    若有搔癢灼熱感覺屬正常現象,若疼痛難忍可立即撕掉。

3.    期間忌涼飲、瓜果類、生冷物、菸酒刺激等物。

4.    敷貼期間,配合醫師診斷處方用藥,內服外敷雙管齊下,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。

 

 

以上文章僅供參考,若有問題請找合格醫師諮詢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 三伏貼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.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