蕁麻疹  

 

蕁麻疹又名風疹塊,台灣人稱之為起凊膜,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,因身體接觸到某一種或多種之過敏原,引起皮膚內小血管急速擴張,而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。

症狀: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風團可散佈在局部皮膚或全身,常伴隨著劇癢,偶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,症狀迅速消退一般會在24小時內自動消除,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。

 

急性蕁麻疹常只由單一原因引起,慢性蕁麻疹則可能由單一或多發性原因造成。原因如下:

1.      食物:甲殼類海鮮、發酵過的食物等

2.      藥物:特異體質的人當吃到某些藥,如磺胺藥、匹林類、水楊酸、青黴素、碘化物、奎寧等藥物

3.      感染:細菌性如牙周病、鼻竇炎、尿路發炎等,黴菌性如念珠菌感染、足癬、甲癬等,病毒性如某些濾過性病毒引起之感等。

4.      吸入性過敏原:如花粉、粉塵、動物毛髮等

5.      昆蟲叮咬

6.      化妝品、化學品或外用藥物等接觸

7.      內分泌:如甲狀腺功能異常、荷爾蒙(某些女性之蕁麻疹發作與生理周期有關)。心理因素像生氣、情緒不穩、緊張、憂慮,就會加重過敏反應。

8.      物理性因素:如搔抓、壓力、陽光、冷、熱、運動、水等因素。

 

 

本病中醫稱”癮疹” ,俗稱”風疹塊” ,病機濕鬱肌膚復感風寒或風熱,或腸胃溼熱復感風邪鬱於皮毛,沖任不調營血不足,生風生燥阻於肌膚所致。病因中醫分外因內因,外因以風邪夾寒夾熱或夾濕,證型有風熱、風寒、風濕熱型;內因是虛症或腸胃部分甚至婦科部份,證型有氣血兩虛、胃腸溼熱、肝氣鬱結、沖任不調。

 

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,急性發作預後較好;但若反復發作超過 6 星期以上,則稱為慢性蕁麻疹,通常不是什麼東西過敏而是體質發生變化,處理通常需一段時間。中醫治療是以辨證論治處方用藥來改善體質,而實驗證明在治療本病的常用藥物如荊芥、蟬退、蒼耳子、苦參、白癬皮、地膚子等具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,其是抑制組織胺等物的釋放或直接拮抗過敏介質;當歸、丹參有降低血管通透性及抗組織胺等作用…

 

治療過程中當皮膚出現蕁麻疹的症狀時可暫時的緩解的方法:
★冷敷:針對癢的部位做局部冰敷是對抗皮膚癢最好的方法。
★止癢的藥膏

 

日常生活禁忌:
★不要去抓:局部抓癢時,反而會讓局部的溫度提高,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,反而會更惡化。
★不要熱敷:熱可以使局部的癢覺暫時緩解,但其實反而是另一種刺激,因為熱會使血管擴張,釋出更多的過敏原。

 

蕁麻疹因為是體質性的問題,根治不易,治療需要一段時間,所以應該學習如何與它共處,才是根本之道,除了避免接觸過敏原之外,日常的調養也要注意。

 

以上文章僅供參考,若有問題請找合格醫師諮詢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 中醫蕁麻疹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.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